enterprise features
在引江补汉工程土建7标16号平洞内,地质条件复杂。面对重重挑战,工区负责人张家乾与团队立下决心:无论岩层多复杂,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工序协同:做到“无缝衔接”
起初,开挖、支护、浇筑各环节衔接并不算顺畅,进度受到一定影响。管理上,张家乾组织各班组每日召开现场会,将施工节点细化至分钟级,管理人员轮班驻守,问题随现随清。工序衔接上,通过一次次实操演示与流程优化,支护班组开始提前备料,爆破后迅速进场;浇筑团队改良输料方式,实现作业面“零等待”、工序“负搭接”。随着月进尺稳步提升,工序最终做到“无缝衔接”。
爆破优化:与岩层的“动态适配”
地质软硬不均导致传统爆破方案更替频繁。张家乾索性将办公室“搬”进隧洞,带领技术团队扎根现场,随循环采集数据,记录岩层变化,对照图纸修正爆破参数。那段时间,“再试一次”成为张家乾的口头禅。方案历经多次调整,最终形成“分区分段”爆破模式:坚硬区加密钻孔、减少装药量;松散区以机械开挖为主,局部精准爆破为辅。试验初期效果起伏,但张家乾坚持调整参数,超挖量逐步收敛,为后续施工扫清障碍。
喷射混凝土:从“粗粝”到“精控”
支护面混凝土易脱落、表面凹凸曾是施工痛点。在张家乾的带领下,支护团队深入试验室,经过大量配比调试,优化骨料级配与外加剂比例,显著降低了混凝土回弹率。当第八种配比的混凝土终于均匀覆盖在洞壁,他那沾满灰浆的手指在支护面上敲击,发出清脆的响声,连日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与此同时,通过引入机械臂复喷工艺,工程师与操作员协同调试程序路径,实时监测喷浆厚度,误差逐步得到控制并逐渐缩小。如今的支护面平整圆顺,成为全线施工质量的标杆。
锚杆定位:对精准的“执拗”
锚杆安装一度不尽如人意,团队采用全站仪逐点定位放样,结合智能凿岩台车的自动纠偏系统,实时校准钻孔角度与深度。岩层破碎导致钻孔易偏斜,技术员便驻守台车旁记录数据,操作员根据反馈反复微调。为确保锚杆安装精确度,张家乾带队盯守班组作业。即便只有1度的偏差,他也会要求班组进行调整并重新安装,一组锚杆甚至需要反复拆装多次,直至间距与角度完全达标。
五个月过去,16号平洞已经完成了对自身的初次蜕变,但团队未曾松懈——施工日志写满优化建议,爆破参数仍在迭代更新,机械臂路径精度被反复打磨。在张家乾的精心组织下,各项工序如运转的齿轮般紧密衔接、高效推进。深夜的隧洞内,灯光映着忙碌的身影:有人猫腰记录岩层裂隙,有人围看图纸讨论方案,有人手持仪器复测锚杆间距。安全帽上的岩粉、磨破的袖口、密密麻麻的笔记,无声诠释着一群人的坚持:在岩层深处,每一寸推进都是对精度的承诺,而下一米,永远可以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