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匠心筑水脉 使命立标杆 ——写在引江补汉工程开工三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07-04   内容来源:建管三部
分享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在建引水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意义非凡。

以三峡水库为起点,从地下一路穿越194.7公里的崇山峻岭,抵达丹江口水库坝下。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之重器”将实现握手,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从95亿立方米提升至115.1亿立方米。

2022年7月7日,在丹江口市安乐河畔,挖掘机、渣土车穿梭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引江补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三年风雨征程,如今在秦巴山脉腹地,一条穿越地层深处的“地下长龙”正在悄然成形: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超8.3千米,支洞掘进超25.2千米。

安全为基,多措并举筑防线

引江补汉工程具有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主要特点,隧洞施工中面临“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如何保障工程安全,是每一位工程建设者的必答题。

“逢掘必探。”这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以下简称“江汉水网公司”)共同的声音。在引江补汉工程,超前物探和超前钻探已实现全洞段覆盖。针对钻爆洞段探测,综合使用地震波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等多种手段。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探测体系,如同为工程配备了一双“千里眼”,能够提前洞察地下隐藏的风险。

“目前,超前地质预报总体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我们曾多次成功预报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隐患,为施工团队第一时间调整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化解潜在风险。”长江科学院超前地质预报团队负责人说道。

工程全线推广的多臂凿岩台车、钻锚注一体机、智能二衬台车、智能养护台车等大型机械配套作业,不仅减少了作业面工作人员的数量,还通过边钻边测、实时数据反馈等功能,实现对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为质量提升也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为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安全头盔嵌入UWB定位芯片,实时显示人员位置,遇紧急情况可一键报警、呼叫救援。”江汉水网公司建管一部工程处处长说。

开工三年来,引江补汉工程高度重视“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应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确保了工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为国家水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

科技赋能,大国重器显身手

引江补汉工程全长194.7公里,工程沿线布满了断层和地质褶皱带,各标段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我们仔细研判全线地质结构,针对不同的地质,形成了‘钻爆法+TBM法’的组合施工方案。”江汉水网公司科技部技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引江补汉工程土建6标12号平洞,随着直径约12.23米的TBM刀盘缓慢转动,坚硬的岩石瞬间变得细碎,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运出隧洞。这只“钢铁穿山甲”便是2024年年底掘进始发的“江汉开拓号”TBM,它是国内目前水利工程应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硬岩掘进机。

“这台TBM最高日进尺达16环/28.8米,月度最高进尺达207环/372.6米。它搭载的同步推拼技术,能实现隧洞掘进和管片拼装同步进行,施工效率可提升20%~40%,有效缩短了工期。”江汉水网公司建管二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江汉开拓号”TBM采用盾体偏心、刀盘扩挖、双速减速机及盾体减磨设计,增加护盾卡机预警和评估系统,最大程度降低潜在施工风险。

目前,引江补汉工程全线投入的10台TBM中,已有7台完成下线验收,5台实现掘进始发,为工程高质量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是构建国家水网“万里长征”的关键一步。从TBM设备选型、应对复杂地质技术攻坚,到施工组织管理模式探索,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通过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这个水利新质生产力的试验场,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经验,为国家水网后续建设项目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技保障。

生态优先,绿水青山绘新卷

引江补汉工程一头牵动长江,一头紧系汉江,沿线涉及多个生态敏感区。工程推进过程中,施工污水处理、表土堆存、边坡护理、噪声粉尘控制等课题,每一项都关乎工程与生态的和谐共建。

工程采用了环水保智慧监测管理体系,可以实时监控扬尘、噪声、水质等多项指标,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在土建8标19号平洞施工现场,每天隧洞内产生约700至2000立方米的施工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将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江汉水网公司建管三部工作人员介绍。

隧洞外,每小时能处理496立方米施工废水的FCP污水处理系统,24小时高效运转。经过“预沉池→调节池→二氧化碳高碱性废水处理装置→高效净化反应器→清水池”新工艺处理后,浑浊的施工废水变得清澈透明。

“该系统借助自动化探头,对污水中的悬浮物、酸碱度等关键参数指标展开实时监测,从而按比例精准投加混凝剂、助凝剂以及二氧化碳,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契合了低碳、减排的绿色环保理念与要求。”建管三部工作人员说道。

“我们做调水工程,很清楚守护一泓净水的意义,更明白不能让一滴废水流入江河的责任。目前,工程全线累计投运57座施工生产生活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达30.5万m3/天,实现100%妥善处理目标。”江汉水网公司工程管理部生态环境处负责同志介绍,处理后的清水回用于工地降尘和绿化灌溉,丝毫不影响当地水生态环境。

19号平洞外有条小溪,工程施工至今接近一年,依旧保持着往日的灵动澄澈,游鱼细石一目了然,勾勒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动人图景。

在引江补汉工程“绿色工地”里,边坡护理采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技术,让钢筋水泥里也长出嫩芽来,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了施工环境。在幽深的隧洞里,新能源汽车穿梭于挖、装、运环节,显著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为隧洞施工创造了一个更加安静、环保、健康的作业环境。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始终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当地生态环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全过程,努力形成生态优先、环保达标、水保合规、施工文明的“绿色工程”标杆,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南水北调贡献。

责任在肩,共建共享惠民生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项目上开挖掘机,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村民李师傅谈起现在的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年前,他是一位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家里老人年事已高,两个小孩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难以两头兼顾。如今,随着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他已经成为一名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的产业工人,实现了“家门口”高质量就业。

像李师傅这样的当地群众,引江补汉工程开工三年来,已累计吸纳3100余人次。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命运改变,更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工程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远不止于此。三年来,建设者新建进场道路18条,总里程约48公里,建设交通桥梁5座。“以前去镇上走山路要2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修好了,开车20多分钟就能到。”谷城县紫金镇玛瑙观村村民赵大姐高兴地说。

2024年1月9日,南水北调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引江补汉工程保康段8号平洞启动,经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角逐,6家突出贡献单位、21家突出贡献集体、12个突出贡献班组和21名突出贡献个人荣获奖励。

“劳动竞赛是一个大舞台,我们二衬班组的质量意识、安全水平、施工进度、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2024年11月,我们创下了月衬砌271米的佳绩,荣获全线月衬砌进尺巅峰榜第一名。”土建7标17号检修交通洞二衬混凝土浇筑班负责人骄傲地说道。

“此次劳动竞赛紧扣工程高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职工职业技能提升等核心内容,不仅释放了职工劳动热情,挖掘了创造潜能,更为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培育和储备了一批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江汉水网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介绍。

三载耕耘,征途漫漫。引江补汉工程这条“地下长龙”,不仅肩负着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任,更凝聚着新时代中国水利建设的智慧结晶。站在新的起点上,全体建设者必将以不畏艰难的闯劲、持之以恒的韧劲、决战决胜的拼劲,真干、快干、苦干、实干,在国家水网建设中树立新的时代标杆。

作者:瞿歌  
  • 举报平台

  • 官方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2022018035号 版权所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网站统计: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6554810位嘉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