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封面新闻:对话:引江补汉工程如何绘就水网蓝图?|大国工程我来建
发布时间:2022-10-24   内容来源:封面新闻
分享

2022年7月,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下游约5公里处的汉江右岸安乐河口,机械轰鸣,尘土飞扬,引江补汉工程在这里正式开工。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已经7年多,如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被称作连接起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之重器”的引江补汉工程,将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新通道。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规模将从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同时可向引江补汉工程沿线补水3.0亿立方米,并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为引汉济渭工程增补5.0亿立方米。

为何要建引江补汉工程?工程从规划到开工经历了哪些过程?工程如何有助于国家水网建设?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引江补汉工程项目法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谈一谈引江补汉工程的一些故事。

以下是封面新闻和受访者的对话。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上海峰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科技部副主任 杨旭辉

封面新闻:请您具体介绍引江补汉工程的有关情况?

上海峰: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提高汉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调水量和供水保证率,并为引汉济渭工程达到远期调水规模、向工程输水线路沿线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补水创造条件。

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规模将从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同时可向引江补汉工程沿线补水3.0亿立方米,并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为引汉济渭工程增补5.0亿立方米。

工程由输水总干线工程及汉江影响河段综合整治工程组成。输水总干线工程包括进口建筑物、输水隧洞、石花控制建筑物、出口建筑物、检修排水建筑物和检修交通洞等,全长194.8公里,其中隧洞长194.3公里、隧洞内径10.2米。

汉江影响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坝下长约5公里的河段,按照现状Ⅳ级航道保障通畅、具备实现远期规划Ⅲ级航道条件进行整治,包括羊皮滩右汊出水渠、航道整治和河道整治等。

工程设计施工总工期108个月。可研批复工程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

封面新闻:目前工程建设进展如何?

上海峰: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动员大会举行,引江补汉工程迎来开工建设新的征程。目前,江汉水网公司围绕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组织编制完成了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2022年度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封面新闻:实施引江补汉工程有哪些必要性?

上海峰: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与受水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共同保障受水区的城市供水。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受水区对南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供水地位已由“辅”变“主”,成为沿线受水区许多主要城市的主力水源,中线一期工程的供水保证能力需要提升。

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底建成通水以来,北调水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以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北方受水区用水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北方受水区受制于水资源禀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增加中线北调水量势在必行。

另外,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流域来水的减少和流域内外用水需求的增加,汉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加突出。

因此,为应对北方受水区用水需求进一步增长、供水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等新要求,保障北方受水区供水安全以及增强汉江枯水年水资源调配能力、缓解汉江流域用水压力,迫切需要实施中线后续水源工程。

封面新闻:引江补汉工程从规划到开工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上海峰:从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中线工程将来要研究从长江补水,到2022年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前后历时2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研究策划阶段。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期建设,并提出了要研究从长江补水的水源方案。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要求“根据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水资源利用程度,尽快启动从长江干流引水补充汉江的研究,并相机实施”。在此背景下,引江补汉工程应运而生。

规划论证阶段。2017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引江补汉工程规划任务书》,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2019年12月,水利部将《引江补汉工程规划》及其审查意见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对规划报告进行评估。2020年8月,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加速推进阶段。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至此,引江补汉工程进入加速推进阶段。2021年8月,水利部将《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成果及其审查意见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5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审批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6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引江补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江补汉工程隧洞出口

封面新闻:引江补汉工程的技术难点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上海峰:引江补汉工程主体为一条总长194.3公里的输水隧洞。工程隧洞直径大、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为更好应对这些工程技术难题,我们开展工程调研,搜集大量工程实例,与国内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交流,收集总结应对不良地质体的经验教训,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工作。

比如,针对突泥涌水和坍塌等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技术装备研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研究、优化工程灌浆工艺等。针对软岩变形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TBM(隧道掘进机)选型和功能优化研究。

针对岩爆问题主要采取措施为,选择护盾式TBM掘进,管片衬砌可以把岩体隔绝在外,为人员和设备提供保护。但这项措施也面临挑战,目前岩爆监测手段在护盾式TBM的应用还是空白,目前正在深入加大相关技术研究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还先期开展实施试验工程,以及为解决工程施工技术难点,计划实施6项科研项目等。

封面新闻:引江补汉工程有哪些技术亮点?

上海峰:工程开工后,将创下六项国内之最:国内在建长度最长的有压引调水隧洞,单洞长194.3公里;国内在建洞径最大的长距离引调水隧洞,等效洞径10.2米;国内在建引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最大引水流量212立方米每秒;国内在建一次性投入超大直径TBM施工最多的隧洞,直径12米级TBM数量9台;国内在建洞挖工程量最大的引调水隧洞,单洞洞挖总量近3000万立方米;国内在建综合难度最大的长距离引调水隧洞,最大埋深1182米,埋深超过600米的洞段占50%,面临强岩爆、突泥涌水、大断裂、软岩变形、高温、有害气体等多重挑战。

封面新闻:引江补汉工程为什么选择目前的调水方案?

上海峰:《可研报告》根据地形地质、取水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研究了从三峡水库提水至丹江口水库的坝上方案(坝上方案)、自流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坝下汉江的方案(坝下方案),以及分别提水和自流至丹江口水库坝上和坝下的双线引水方案(坝上坝下结合方案),并从补水效益、技术条件、经济性和调水对水质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综合比选。

经比选,坝下方案满足补水要求、埋深相对较小、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技术风险相对可控、供水成本最低、经济性最好。基于此,《可研报告》推荐了调水到丹江口水库下游的坝下方案。

后续还将结合中长期受水区水安全态势,深入研究远期进一步增加后续相关水源等必要性和可行性,统筹考虑各种水源和线路方案,包括调水入丹江口水库等。

封面新闻:引江补汉工程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上海峰:引江补汉工程可提升中线一期工程水源保障能力,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结合中线总干渠输水能力挖潜,可将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规模从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显著提升中线一期工程供水保证能力。中线一期工程得以更好应对受水区水资源条件变化形势,更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并通过置换用水和生态补水等措施,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为受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将水资源丰沛的长江三峡水库与汉江连通,应对汉江流域来水减少,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保障流域内外供水安全,推动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汉江上游引汉济渭工程年均引水量可由近期的10亿立方米增加至远期的1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关中平原供水安全。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实现了长江、汉江流域与华北地区的连通,促进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和完善,将为汉江流域和华北地区提供更好的水源保障,实现南北两利。

封面新闻:参与引江补汉工程工作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杨旭辉:最难忘的经历有两次。一次是前期调研时,现场考察了很多难度很大的隧洞工程,尤其是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和引汉济渭岭南隧洞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现场施工面临的困难,尤其是TBM的艰难掘进、竖井工作面的严重超期和超支,让我深受震动,这也是我下定决心要提前开展科研大纲编制,提前应对施工风险的原动力。

第二次是引江补汉工程要件办理。今年以来,上下协同、压茬推进,20个要件全部办理完成,使得可研顺利批复、工程顺利开工。

封面新闻:您对工程有怎样的预期?

杨旭辉: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作为中线工程的建设者,我为能继续参与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而感到自豪,为能参与引江补汉这一极具技术挑战性的工程而感到幸运,我坚信,在长达9年的建设过程中,引江补汉工程一定能做到投资不超概、安全不出事、进度不超期、质量全优良,确保建设安全工程、绿色工程、生态工程、廉政工程,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现场

【记者手记】

2022年7月,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下游约5公里处的汉江右岸安乐河口,机械轰鸣,尘土飞扬,引江补汉工程在这里正式开工。

在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之际,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被称作连接起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之重器”的引江补汉工程,将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

此外,南北两利,也是引江补汉工程值得关注的特点,工程将为汉江流域和京津冀豫地区提供更好的水源保障。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工程的难度极高,因为其主体——总长194.3公里的输水隧洞是一条大直径超长大埋深隧洞,且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但我更看到上海峰、杨旭辉代表的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为此付出的点滴努力,他们开展工程调研,搜集大量工程实例,与国内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交流,收集总结应对不良地质体的经验教训,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工作。

10余个隧洞工程调研、上百次技术讨论、12册调研报告、科研项目研究大纲……从杨旭辉的工作成果可以窥见工程每一步的艰辛和不易。

如今,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序幕已经拉开,未来的期待是一串串数字——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规模将从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可向引江补汉工程沿线补水3.0亿立方米,并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为引汉济渭工程增补5.0亿立方米。

108个月的工程设计施工总工期不长也不短,但杨旭辉和同事们充满信心,“在长达9年的建设过程中,引江补汉工程一定能做到投资不超概、安全不出事、进度不超期、质量全优良,确保建设安全工程、绿色工程、生态工程、廉政工程,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

(文中图片均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提供)

  
  • 举报平台

  • 官方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2022018035号 版权所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网站统计: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4899748位嘉宾   |   法律声明